保利集团位居《财富》世界500强第174位
为何这些光伏大佬们面对光明的前景市场,始终在项目落实上踟蹰不前?英利布局,尚德围观为促进国内光伏发电产业发展,我国于2009年开始推行金太阳工程,中央财政从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中安排出一定资金,用以支持光伏发电技术在各类领域的示范应用。
南玻集团旗下子公司东莞南玻光伏近日宣布,其最新研制的高效多晶组件于2012年12月开始批量生产。该高效多晶组件依然保持了南玻光伏产品一贯的卓越品质。
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启动,南玻光伏近期已计划重启光伏组件扩产,利用现有厂房采用最新工艺和技术再次扩建300MW,形成与其上游宜昌南玻6000吨硅料匹配的完整产业链条。目前,南玻光伏可为客户稳定供应多晶60片250/255W及72片300/305W组件。南玻光伏致力于工艺创新、新产品开发带来的技术进步,从而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与同行不同的是,其多晶硅材料工厂使用的是中国三峡大坝提供的绿色电力,是真正环境友好型企业。为顺应目前光伏应用市场对高功率组件的需求,东莞南玻光伏科技公司近年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电池转换效率的持续提升和光伏组件功率最大化。
关于南玻太阳能:自2005年始,南玻集团开始进军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目前已经打造了一条涵盖太阳能硅材料、硅片、电池片、太阳能玻璃及组件的完整产业链,从而保证了能够为客户提供质量稳定,性价比最优的太阳能光伏产品而且令人担忧的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接受的教育都流于模式化,一个问题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且是死记硬背的那种。10GW确定了,在补贴资金准备、区域分配、技术标准都已确定的前提下,国家是否可以考虑将项目的审核、发放交由一个公平的第三方来操作。
面对国家资源的分配,来自不具竞争力企业、地方政府、银行和特权势力的各种压力,都会汇集到项目的审批机构。这必将成为光伏企业家头脑发热、各地方政府新一轮盲目助推的理由,也必将使得补贴资金准备不充分、补贴款项不能按时到位的被动局面更加复杂。扶持重点企业既是业内的呼声,更是经济规律的必然。讲计划、讲政策从来不是中国的弱项,通过完全市场化的平台和手段让计划和政策落地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真谛。
国家资源向有竞争力企业倾斜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真正做到只有市场标准一个标准,任何压力都将迎刃而解
何况是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成绩,值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她。如何避免这一结果,倒是光伏产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需要齐心协力改进的地方。动辄千亿,没有审批是不行的,但过去完全由政府审批已经证明也是有问题的。面对国家资源的分配,来自不具竞争力企业、地方政府、银行和特权势力的各种压力,都会汇集到项目的审批机构。
国家资源向有竞争力企业倾斜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无论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需求还是节能减排的压力,光伏发展的意义都是深远的。这必将成为光伏企业家头脑发热、各地方政府新一轮盲目助推的理由,也必将使得补贴资金准备不充分、补贴款项不能按时到位的被动局面更加复杂。10GW确定了,在补贴资金准备、区域分配、技术标准都已确定的前提下,国家是否可以考虑将项目的审核、发放交由一个公平的第三方来操作。
既要市场化的发展,保证国家初衷的实现,又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审批机关的压力可想而知。讲计划、讲政策从来不是中国的弱项,通过完全市场化的平台和手段让计划和政策落地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真谛。
10GW,建设成本是1000个亿,按照全国平均日照和脱硫电价水平,每年发出的电约为100亿kwh,每年补贴的款项应当是40个亿左右。这轮产业整合的结果必将是市场份额向具有竞争力企业倾斜。
如果真正做到只有市场标准一个标准,任何压力都将迎刃而解。可在现实产业环境中,却是一件看得明白,说不明白的事情。但是让决策者自己给自己制定监督机制,那只是好人政治的畅想。真不希望国家做了好事,却因为最后一米不到位,又被谴责。市场化是需要制度来保障的。国家只负责根据财力制定终端市场目标,剩下的审核、发放、落实完全交给市场也是一种制度。
特别是残酷整合中的中国光伏产业,只要稍加救助必将成为一个健康的世界巨人,这10GW就是最好的疗伤。怎么看,都对光伏企业具有极大诱惑力。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核心是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要做到好事一定有好结果的关键是项目的审批、发放一定要市场化。
担心很正常,出现不理想结果,也一定不属于国家哪一个部门的责任。扶持重点企业既是业内的呼声,更是经济规律的必然。
在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政策通过一个市场的平台,采用国际的标准,通过经济的手段,是否可以化解资源支配中来自国有的还是民营的、有关系的还是没关系的各种压力呢?只有当市场资源是由市场平台和市场手段进行配置的时候,光伏产业的国家政策才会取得最佳的市场结果。光伏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的核心是政策与市场的紧密结合。现有的产业融资环境,特别是对民营企业来说,有竞争力太有可能变成无竞争力。如何公平、公正地切割这块蛋糕才是业内翘首以望的问题。
如果70%是个合理的数字,那么10GW对于有竞争力企业电站建设资金的压力就是700亿元,组件的资金需求就是28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工作中,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现象业已成为一种规律,好像一时也难以彻底扭转。
国家也一直在探讨光伏产业的市场化审批、管理制度。10GW,这确是一个令人振奋又令人担忧的数字
在中国,不是强制的事那算事吗?中国早在09年就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其中第14条明确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规定并网需满足:1列入规划2行政许可3在覆盖范围4符合并网标准。这一法案彻底解决了困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入网问题,为光伏用户提供了有保障的投资回报,极大地推动德国光伏市场的扩大,德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光伏市场。
其法案的基本原则是1.强制入网2.全部收购3.规定电价4.逐年递减。随后,欧美各国都效仿德国推出各自的光伏上网电价政策。审批环节过多,权力寻租,滋生腐败,延误商机,给投资者到来巨大的额外负担。垂直一体化垄断了输电、配电、售电的电力体制正是症结所在。
5. 上网电价随光伏电站的规模增加而递减,也就是规模越大的电站,上网电价越低。普通居民/工业建筑屋顶面积一般也就能安装大约2KW-50KW的光伏系统,可是金太阳项目门槛是1MW,把原本欧美最推崇的最符合光伏应用特点的潜力巨大的分布式小型屋顶市场完全排斥在政策补贴以外。
电力关系到国计民生,是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是世界公认的公用事业,其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强烈的自然垄断特性。所以电网对于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积极性不高,甚至阻碍可再生能源并网。
相关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自2009年批复的金太阳示范工程仅有装机总量40%的发电量实现并网,其他工程均因各种情况未完成并网或延期。项目执行人为了完成进度,无奈沦落为行贿者、酒徒和皮条客。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